OpenStack非但没凉,革新U版本竟燃起来,原来还有TA的功劳?
趁势上新了U版本。
晶少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近日,OpenStack非但没“凉”,还趁势上新了U版本。
就在刚刚过去的五月,OpenStack社区爆出最新版本发布,编号21,名叫Ussuri,业界简称U版本。
熟悉开源基础设施发展的朋友或许知晓,如今OpenStack作为私有云领域的事实标准已经走过了十年的风雨历程。
而本次U版本的成功发布更是接收了包括188个不同组织与来自50多个国家在内的1003名开发者超过24000个代码的更改。
主要涉及持续改进基础设施层面的可靠性、拓展通用性以支持新兴用例以及安全性与数据加密强化等三个核心领域的提升。
据量子位了解,在加强核心基础设施的可靠性方面,Ussuri关键针对三个服务组件进行了更新。
例如计算服务Nova已支持单元间的冷迁移与服务器分区大小调整,如此调整后更便于OpenStack云平台跨数据中心的延展,方便在云平台扩展时管理工作负载。
此外作为OpenStack与容器网络之间的桥梁,Kuryr在新版本中增加了针对Ipv6的支持,将容器与Neutron网络关联互通。
更重要的是,借助Octavia及Kolla组件,U版本极大提升了安全性,并改进了项目组件Zun,用来更好支持新兴用例。
如今伴随着AI、边缘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演进,工作负载的智能化对开源基础设施组件的智能集成要求不断提升。
U版本也正是迎着该项需求不断强化了OpenStack在大规模部署环境下对虚拟机和裸机稳定性的要求。
OpenStack基金会执行董事Jonathan Bryce也表示,随着Ussuri版本的发布,社区成功提供了从裸金属到边缘应用;从自动化服务器、加速器的部署到负载均衡服务器、容器安全性能的提升等全方位功能。
风口浪尖上的OpenStack,如今究竟该怎么看?
一路走来回顾OpenStack版本的更新迭代,可以肯定的一点如今OpenStack软件确实已广泛部署在包括裸金属、虚拟机、GPU以及容器等在内的多架构环境中。
甚至有权威机构调研预测,OpenStack市场份额会在三年之后高达77亿美元。
但就是这样一款影响深远又被广泛应用的软件,在去年却出现了诸多质疑声音。
源头起自SUSE宣布退出OpenStack市场的“大动作”,毕竟在Red Hat被IBM收购之后,SUSE作为当初最大的独立开源公司竟然主动不“玩”,细想起来这事儿还有点儿严重。
但当被问及针对OpenStack发展态势的判断时,浪潮集团副总裁张东表示,过去几年全球范围内OpenStack依旧是不断增长的态势,只是不同国家的增长速度存在差异。
相对美国市场的增长放缓,国内OpenStack市场无论是份额占比还是增速都表现得十分可观。
仔细推测不难发现,其实在国内的私有云市场稍大规模的云部署中,份额最大的还当属OpenStack,这一点无论是从用户认可度还是实操项目中都可得到证实。
更有研究机构拿出预期,在未来的亚太市场中,特别是国内,OpenStack仍会是私有云建设以及可行性技术路线的主流选择,目前还没有看到更强劲的取代方向。
毕竟从技术角度来看,大部分操作系统厂商认为OpenStack场景应该可以类比Linux数据中心基础软件,可能后续会是这种持续演变平台中不可或缺的层面之一。
更重要的一点,OpenStack通过版本的更新,自身也在不断技术演进。
从传统对虚拟机的关注到如今不断向开放基础设施方向发展,甚至还加入了有关容器的统一管理与调度。
关于容器与OpenStack的相辅相成,在业界其实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
对此浪潮云计算与大数据研发经理亓开元认为,OpenStack作为以资源为中心的场景基础设施,而容器Kubernetes作为以应用为中心的场景,势必两者发展会遵循“技术形态无论如何演进变化,都需要具备一个与资源有关的视角”。
此外从具体需求着眼,目前虚拟化的场景依旧比例庞大,即便是灵活弹性的Kubernetes也至少有一半几率部署在虚拟机上,以此解决底层资源管理、调度以及安全隔离的问题。
如此来看,未来智能基础设施不仅涉及OpenStack项目,还集成了Kubernetes以及一系列网络、安全、存储工具等,希望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Jonathan Bryce认为,“我们注重开源工具的整合,但并不局限于OpenStack项目本身,其中还会涉及整个开源环境中相关且重要的开源工具,例如Kubernetes,希望能推动一个更广泛的开源基础设施平台发展。”
“外冷内热”的OpenStack,为何与浪潮云海OS如此“看对眼”?
值得提及的一点,在最新发布的U版本中,国内企业浪潮在代码交数(Commits)、完成蓝图数(Completed Blueprints)和起草蓝图数(Drafted Blueprints)三项关键指标中均位居前列,成为OpenStack全球范围内重要的技术推动者之一。
尤其在Nova、Cinder、Neutron、Manila等核心项目中贡献突出,并同时完成了大量Commit和Bug修复。
△浪潮U版本社区贡献情况
掐指一算,亲密携手OpenStack,浪潮从2014年加入基金会以来,也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
谈及多年始终如一坚持OpenStack路线,浪潮方面透露,其实“看上”的不单单是一套拿来即用的软件,更重要的是软件背后的设计思想与技术体系。
具体来说则是其背后高度灵活的动态插件化机制、单线程多协程的服务框架以及微服务形态的拓展思路等。
不但是全球工程师的集体智慧结晶,更重要的是可以被当作各种分布式架构的参考甚至用来培养激发next stack。
当然不可否认,OpenStack基金会也确实是一个可以孵化和创造更好项目的平台。
除了对OpenStack技术前瞻性的肯定外,量子位分析觉得,之所以云海OS如此紧跟OpenStack的技术创新迭代进程,很重要的一点可能是浪潮自身对计算力的认知积淀。
计算力就是生产力,而智慧计算则代表计算的发展方向,无论是过去针对底层基础设施的认知还是如今对新基建等热点的推崇。
“我们认为智算中心主要基于开放标准、集约高效以及普适普惠三大特征,而作为基础设施系统或者被誉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云海OS,则是从云操作系统的角度将三大特征加以集中体现。”张东总结道。
具体来说,无论是生产算力、聚合算力还是调度算力抑或是释放算力,很关键的一环则是从云计算的角度在生产聚合的前提下,运用数和智的手段去完成算力的释放,这才是以OpenStack为核心的云海OS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也可以被称为是云、数、智的融合所在,即云为基础设施、技术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大数据来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存储等;再通过AI实现数据的深度挖掘。
“我们认为未来的数据中心将会转型为智算中心,而其中的计算形式必然多样化,云海OS作为智算中心最底层的资源管控核心平台,符合发展趋势,更贴近OpenStack本身多种计算框架支撑的内核。”
△云海OS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
从目前比较统一的业界认知来看,2016年就已经达成了“OpenStack on容器”的理念认同。
据了解,如今云海OS几乎所有基于OpenStack服务控制链都是跑在容器中,通过容器来便捷沟通IaaS层面产品,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容器本身的能力达成对整体平台的效率提升。
“另外一种关系的表述则是K8s on OpenStack,也就是说怎样通过一种共性的基础云平台来提供容器服务;第三种相对难度较高,要求几个层面的统一,即统一调度、统一的网络模型等,本质上是需要与裸机完成通讯;此外在存储层面也要求实现统一的管理机制与数据共享等,目前还属于亟待探讨并着手解决的阶段。”亓开元说。
所以在对容器等新兴实例的支撑方面,OpenStack与容器以及云海OS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量子位得知,云海OS一直将OpenStack和Kubernetes这两大社区方向均投入重兵发展。
其中容器产品名为InCloud K8s,在能力层面会把裸机、虚拟机以及容器的能力加以融会贯通,对外以服务的方式呈现。
“在同时支持虚拟化与容器的基础上,有的产品既可以提供虚拟化的高安全隔离并满足多租户要求,仍具备快速启动并调度管理的能力,此外针对高性能容器化的尝试也在不断运作中。可以肯定的一点,未来虚拟化与容器之间定会走入融合方向。”浪潮云计算与大数据产品线副总经理刘晓欣认为。
不久之前的IPF2020,浪潮发布了云海OS 5.8版本,聚焦多云融合和多云整合能力,同时还可提供云边协同的一体化部署方案。
“我们认为未来在整个基础设施范畴,帮助用户去解决基础设施的管控问题,其中多云必然是最核心的,所以这也是从整个云海OS的产品策略和投入方面加大力量创新的关键。”
与OpenStack异曲同工,努力构建支撑裸机、容器和虚拟化这样一个多元形态资源环境才是重点。
△云海OS“进阶”之路
从去年9月完成基于OpenStack Rocky版本的全球最大规模单一集群实践,直接奠定OpenStack在大规模单一集群领域科学评估的参考基线过渡到生态建设中,构建云海实验室InCloud Lab作为支撑平台并持续深耕浪潮“云图生态”,不断通过“云海服务目录”的形式完成技术与产品整合……
浪潮云海OS与OpenStack在创新的技术实践与兼容并包的技术理念上不断相互吸引,早已走出了属于各自的“OpenStack之路”……
- 商汤徐冰最新访谈:商汤最近在做什么?数万亿AI投资能回本吗?2024-11-04
- 突破短视频局限!MMBench 团队构建中长视频开放问答评测基准,全面评估多模态大模型视频理解能力2024-10-30
- 人形机器人新品牌“灵宝CASBOT”发布,来自中科慧灵2024-10-30
- 第一波大模型已经走进厨房了!实测方太Healthy CookingGPT202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