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二次上市,三重价值
二次上市的百度,将为港股和自己带来什么?
金磊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百度二次上市,最新消息来了:
公布了股票发售价——252港元/股,将最少融资239.4亿港元。
最近美股大环境并不好,百度这个港股发售价,相较美股仅有2%折价,这对于回归的公司而言是相对少的。有分析师认为,发售价定的低,后续上涨空间将会很大。
与第一次以“搜索引擎公司”在美上市不同,这一次,“ AI”一词成为了百度二次上市的主基调。
甚至在招股书中的“自我介绍”都是这样的:百度定位为拥有强大互联网基础的领先AI公司。
由此,一个问题便自然浮现:“变身”后的百度,二次赴港上市,将为自己和港股市场带来什么?一批AI股是否能搭乘东风?
我们不妨从三方面来看。
第一重:双属性与一个统一
时间线拉回到2005年,当年36岁的李彦宏,在华盛顿纳斯达克交易所(NASDAQ),敲响了百度上市的第一钟。
而这一钟让百度创下了中概股之最, “搜索引擎公司”这个标签下,百度要是说自己排第二,国内企业估计没人敢说第一。
那些年, BAT也是互联网大厂的代名词,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但在移动互联网等商业模式创新周期,技术著称百度显然没有快速适应,增长放缓,甚至在去年3月股价跌至7年来最低点……
然而,与此同时,另一股推动引擎也在暗中生长——以AI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周期到来。在这个时期,百度熬得都是 “硬技术”、“超难题”,这一熬,就是十年。
在灼识咨询的报告中,便这样评价道:
百度是迄今为止,唯一已开发全栈AI能力的中国公司。“全栈”二字背后的付出,可想而知。
这方面的表现,也是大众近几年来能够从新闻等渠道频频获取到的。
例如芯片方面,百度从2010年便开始入局FPGA AI加速器项目,到了2018年,百度首次推出了自研AI芯片昆仑,并于次年12月宣布完成研发。
据百度CTO王海峰介绍,百度昆仑1量产已超过2万片,而昆仑2也将在今年上半年实现量产。
百度除了用于高性能计算的昆仑,还有鸿鹄,是一款面向电子消费终端及边缘计算的芯片。
深度学习平台方面,百度飞桨(PaddlePaddle)作为这方面国内第一款开源平台,自2018年推出以来,也已步入第三个年头。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做着版本的迭代与更新,截至目前,已经到了2.0.1版本。
而百度的自动驾驶(Apollo),更是集AI技术的大成者,也是大众眼中的一道硬菜。
当然,诸如AI专利方面,百度在国内人工智能领域,也已经取得了连续三年总申请量、授权量第一的成绩。
不难看出,从深度到广度,百度的全栈式AI能力已经有所凸显。
百度AI的布局与落地,终于让资本市场的态度180度大转弯。
自从百度宣布于3月12日启动招股,仅仅半天时间不到,百度的香港股票发售已获得足够认购。截至3月16日19时,百度孖展暂时募集金额473亿港元,超额认购近34倍。
从资本到股民的态度中不难看出,百度此次的二次上市更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实现了资本市场和用户市场的统一,让用户凭自己更好地去对百度做认知。
如此看来,百度要冲击的“AI第一股”,是具备价值股和成长股双重属性,算得上是稀有标的。
而且,百度二次上市选择的时间还算是有利,因为目前已然掀起“中概股回流”的趋势,已有阿里、网易、京东等企业,后续还有更多中概股回归。
这样的趋势,必将引来更多的市场和资金。
第二重:为港股能够提供什么价值?
回国二次上市,已不算新鲜事。早在2019年底,阿里巴巴便率先以同股不同权的形式,成功回归港交所。这也成为了中概股回流趋势的一个开始。
随后,网易、京东也陆续完成在香港的第二次上市,而据中金公司的研究所示:符合港交所二次上市的中概股企业,大概有20家。
但百度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百度回港股上市,有利于再次拓展融资业务,有利于增强股票的流动性。
更主要的是,港股市场,太缺一个技术创新代表、AI巨头代表了。
而百度,正是这样的代表。
如之前所说,百度的二次上市,实际也是印象和固有观念的一次刷新。
2005年上市,百度是在中文搜索领域当仁不让的一哥,但基本面也按照搜索来评估。2021年二次上市,百度如今是智能化平台型公司,在多个领域的技术创新,甚至成为国际竞速中的中国国家队代表。
搜索为核心的移动生态,依然是中国最大流量入口平台。飞桨为代表的AI生产平台,是国产第一框架和平台,是AI时代底层原创的基础系统。昆仑为代表的AI芯片,与飞桨等一结合,就是国产可替代的战略储备。以及以百度Apollo知名的自动驾驶,更是全球唯一能与Waymo比肩的自动驾驶力量,在路测、RoboTaxi落地和智能交通等商用进展中,还展现出了中国速度。
而上述业务,上述基本面,如果每一项单独拆分,都将是行业内领先的独角兽。
所以二次上市的百度,基本面已然与2005年不可同日而语。
像百度这样的技术派一旦也能在港股得到认可,未来必然会有更多技术派中国原创力量,把港股和内地上市作为首选。
在港上市,中国投资市场可以更好、更深入地去了解中国企业,有利于资本的运作与企业的发展。
毕竟,用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统一,是每一家公开上市公司最期待的事情。
之前由于同股同权等限制,科技互联网公司只能远赴华尔街上市。
但漂洋过海,面临的更大问题是——那里的投资者根本不是这些公司的用户和受众,无法通过直接的体验和感知,判断公司的价值。
2005年百度上市,需要被介绍为“中国版谷歌”……诸多中概股公司,也都得以“中国版XX”才能被华尔街的投资者理解。
然而随着中国发展速度和科技创新周期,更多的新技术、新应用,在中国早已告别了“追随硅谷”的状态,中国的新业态,更难的是找不到美国的参照了。
于是这种新时代背景下,用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统一,自然也成为大势所趋。
事实是,中国资本市场,确实更懂中国公司。
这两年上市的美团、快手等等,均大获成功。去年回港的京东,目前市值也达到了1.2万亿港元。
若是如此趋势下,本就饱受在美市值被低估的百度,或许能够借此得到市值重估的机会。
这对于资本市场和百度而言,是互利互赢的事情。
第三重:为新一批“AI股”能带来什么价值?
从一级市场角度,基于港股的机制,中概股的回归将为中小投资者提供更多打新机会。从二级市场的角度,大型优质公司的回归有助于改善港股行业结构,提升恒生指数的有效性及收益成长空间。
此次百度二次上市,在“AI第一股”航母冲击下,会对后来者的“AI股”,带来怎样的影响?一言蔽之,示范和重估。
在“AI第一股”的示范下,在百度之后“入住”的人工智能型企业,面临的市场空间将会加大。
此外,百度已经在AI商业化应用落地方面有了一定进展,而此次二次上市资金倾向也是AI,定然会加速这种进程的速度。
百度成功二次上市之后,无论是智能云、智能驾驶,还是AI芯片等业务都将迎来全新的发展与重估。毕竟在百度招股书中直言,募资资金倾向重点,就是AI。
如何让AI商业化进程将进一步提速,或许百度就是一本“教科书”般的案例了。
- 大模型上了火山方舟:数据唯你可见,唯你所用,唯你所有2024-11-14
- Keras之父,离职谷歌2024-11-14
- OpenAI华人VP翁荔离职:北大校友,掌管安全,最近B站分享被热议2024-11-09
- 百度发布iRAG,李彦宏:AI行业最大变化是大模型基本消除幻觉20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