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第六代量产无人车坐火箭,马斯克在地上追
造价25万,成本减在了哪?安全吗?
贾浩楠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这“一锤定音”,来得太快:
Robotaxi单车成本,暴降至25万人民币!
全球所有自动驾驶公司追逐的行业圣杯——Robotaxi商业化,最后也是最难的一关,在中国迎来杀手锏时刻。
来自刚刚举办的2022百度世界大会,Apollo刚刚推出第六代Robotaxi,刷新了它一年前的48万“全球最便宜Robotaxi”纪录。
25万的成本价,更是行业前期L4量产产品普遍成本的1/10。
能力,则达到L4级,瞄准全无人运营;全车38个传感器,包括8个激光雷达:
而且百度不但保证了Apollo RT6的低成本,还承诺智能化、安全性不打折,甚至能为用户节约出行成本。
百度Apollo此举石破天惊,背后努力已远超科技公司、技术创新本身的范围。因为为了达成这个里程碑,百度还自研了汽车底盘平台。
如果要类比,汽车工业百年只有一个事件意义与之相似:福特T型车问世。
只不过这次的主角,不是福特和流水线,而是百度和它的人工智能。
Apollo RT6,一款怎样的车
百度Apollo RT6,搭载L4级自动驾驶能力,全车搭载38个传感器,其中还包括8个激光雷达。
这个配置,在我们普通人接触较多的乘用车上是难以想象的,更不要说百度宣称成本价只要25万。
Apollo RT6不但成本比很多乘用车还低,智能化更是领先一大截。照百度这样的打法,岂不是要颠覆传统汽车了?
如果你对这事儿同样好(ba)奇(gua),接下来我们就从三个方面快速了解百度到底造了一辆怎样的车。
一辆为乘坐而非驾驶打造的车
成本25万,全球最便宜Robotaxi,长4760mm、宽1870mm、高1650mm、轴距2830mm。
这组数据体现出Apollo RT6的第一个独特之处:紧凑型车的尺寸,中型车的空间。
百度的说法是:A级车轴距,B级车空间,C级车体验。
这也是Apollo RT6和前几代基于车企量产车的产品相比,主要的改进优势之一。
外观方面,不说远的,就拿一年前的第五代产品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Apollo RT6没有了格外突出的传感器模块,而是最大程度融合进了车身“龙骨式”天窗结构:
Apollo RT6的革新之处,核心在于十分明确“出行空间”的概念,改变了普通乘用车的产品形式。
首先是方便乘客上下的侧滑门。
前排空间可以订制,可以是座椅/售卖机/办公桌/游戏机/行李架等等。
而前排左侧空间,可以是一个驾驶位,也可以直接取消方向盘,和整个座舱联通。
也就是说,Apollo RT6可以在有人驾驶和全无人驾驶模式之间切换。
另外,后排提供独立座椅和纯平地板,带有交互屏。
乘客在车上的一切娱乐、舒适需求,都可以通过语音交互实现。
无人驾驶能力
百度的L4自动驾驶,其实早在前几代Robotaxi上就已经能应对中国城市复杂路况了。
包括北京亦庄、首钢园、广州、长沙在内的多个城市开放道路上,百度的Robotaxi已经落地运营。
而在Apollo RT6上,L4能力得到了升级迭代。
软件算法方面。去年7月五代RT公布时,Apollo累计路测里程还是1200万公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3200万公里。
这些数据,全部都是实际部署运营的百度Robotaxi收集的中国真实路况,从实测数据看安全性高于人类驾驶员。
其次硬件层面,配备38个车外传感器,包含8个激光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12个摄像头,多传感器深度融合,感知能力更强,精度更高。
底层算力采用主冗双计算单元,算力可达1200Tops。
另外,Apollo RT6除了在覆盖城市几乎全部复杂路况的L4能力有很大进步,乘客乘坐体验上也更加舒适和顺滑。
25万的Robotaxi,安全吗?
最多的质疑是,成本都减在了哪里?足够安全吗?
百度首先给出的解答是,成本降低并不是通过简配实现的,而是得益于国内越发成熟的自动驾驶产品供应链,以及百度内部的研发能力。
具体来看,Apollo RT6的安全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车辆本身,采用超高强度笼式车身设计,面向后排强化安全保障,达到了安全防碰撞五星等级。
包括自动驾驶传感器在内的车内关键零部件,首创七重全冗余系统:电源冗余、通讯冗余、L4级冗余制动系统、L4级冗余转向系统、架构冗余、计算单元冗余、传感器冗余。
而在自动驾驶软件层,百度Apollo OS更是业内第一个拿到自动驾驶车规级的功能安全ASIL D认证。
除了具体的配置和针对性强化,Apollo还在横跨软件硬件的层面上自研了整车+自动驾驶系统一体的故障诊断及风险降级体系。
最后不要忘了,给系统corner case兜底的5G云代驾。
这也是百度之所以能领先全球一众明星自动驾驶公司实现Robotaxi的降本、落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以上,就是百度Apollo RT6的核心要点。
看完之后,或许最大的疑问就是:这样的智能化配置、自动驾驶能力,在25万元成本的乘用车上实现,百度究竟如何做到的?
比私家车还便宜的Robotaxi,百度怎么实现L4?
其实从这辆车的诞生模式,可以一窥究竟。
Apollo RT6与目前所有在开发或运营的同类产品比,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在现成量产车基础上开发的。
而是Apollo一次从软件到硬件的业务跨越,车辆的平台、架构、软件,完全由Apollo正向研发。
所以这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与车企合作Robotaxi是目前的主流形式,而且也能符合“前装量产”定义,成本控制同样能逐步降低。
百度第五代的Robotaxi,不就成功和合作伙伴一起把成本降到48万了吗?
那第Apollo RT6,百度为何又抛开已有模式,选择从0自研?
百度副总裁、自动驾驶技术部总经理王云鹏给出了这样的解答。
百度Apollo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不再只是和过去的成本、模式比较,而是“立足现在看未来”,考虑未来十年Robotaxi应该如何落地、大规模部署应该怎么达成。
在这个逻辑下,百度认为在成熟车型上加套件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为什么现在主流的Robotaxi落地模式,百度笃定地判了“死刑”?
王云鹏也很坦诚:
车厂核心诉求是面向乘用车,目的是把车卖出去,所以在平台设计上兼顾不同车型覆盖,但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并不是我们需要的。实际上Robotaxi在A-B级车平台足够。
而Robotaxi最核心的智能化需求,目前的普通乘用车平台却很难给,比如多层冗余设计、集成式域控制架构等等。
智能能力、安全性和可靠性支持不彻底,成本还均摊在没需求的部分。
这是百度选择完全正向研发Apollo RT6的根本原因。
而这样的策略,也给Apollo RT6在技术和商业层面带来了和目前所有Robotaxi相比的代差优势。
技术方面,中国独特的复杂交通环境,客观上促使了Apollo在有效数据收集的效率、版本迭代速度上,远超在北美路测的Waymo、Cruise。
另外,国内政策的开放力度和速度,也使得Apollo能将这样的领先优势迅速落地转化,直接又促成技术迭代的加速。
超过3200万公里路测里程,和覆盖全场景的L4自动驾驶能力,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以及百度打通Robotaxi和乘用车智能驾驶数据闭环的条件下实现的。
商业层面,因为不用在跨车型、附加配置(比如超强动力、运动调校、后轮转向类似)等方面付出成本,这就使得RT6可以选择最先进、冗余最完善的智能化方案。
这样的路线选择,也能最大程度发挥Apollo近十年的自动驾驶技术积累。
需求明确、完全服务出行体验和智能化功能的“纯粹”Robotaxi,在商业模式上,则彻底颠覆了以往网约车、Robotaxi的形态。
25万成本,首先在全运营周期的投入上,就已经打败了人类司机驾驶的网约车。而更加灵活的“出行空间”,使得乘客的空闲时间本质上变成一种资源和财富。
影音、游戏、VR、零售…这里面可以想象的空间,远远超出“拉单挣钱”的范围。
所以总结一下,百度Apollo RT6的“代差”优势,体现在技术、乘坐体验、产品形态、成本控制等等方面。
但核心,还是百度Apollo的技术积累,以及基于对技术深刻理解的行业前瞻性。
成本25万的Robotaxi,意味着什么?
只有福特T型车的意义才能和Apollo RT6类比,为什么?
首先是商业模式。
去年百度推出成本48万的Robotaxi,让所有人看到了商业化的可行性。
今年则是一锤定音,在经济上彻底扫清大规模落地的障碍。
百度给出这样的测算模型:
整车成本25万,且没有人类司机。按照运营5年60万公里计算,每年折旧成本5万,再算上比油费便宜得多的电费,以及云端5G云代驾成本(1人监控20辆车), 每天成本在200-250元之间。
即使按较低的每单均价20元计算,12单左右,就能覆盖成本,每天多跑的单量都是净赚的。
这样的计算模型合理吗?
以广州、北京这样的城市为例,根据交通部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普通网约车日均接单量为10-15单,日均营收为300-400元,人力成本月均1万左右。
就以常见的车型丰田卡罗拉双擎来计算,算上车辆保养、维修、燃油费用(一年8万左右),一辆在一线城市运营的网约车,回本至少也要2-3年。
极小的人工成本,昼夜不停运营,除了颠覆固有的模式,让用户打车更便宜,也让百度部署万辆Robotaxi的计划真正具备可行性。
Robotaxi也自然就从以前几百万一辆的测试、展示用车,变成真正服务无数人出行需求的普通商业产品。
就像当年福特用流水线把汽车从手工打造的奢侈品,变成工薪阶层也能消费得起的平价产品。
而对于Apollo来说, RT6数万的部署量,会让自动驾驶算法能力的迭代实现质的飞跃。
相比被普遍看好的特斯拉模式,王云鹏则用了“飞机和火箭”的类比。实现“辅助驾驶”和“无人驾驶”的技术路线,同样是飞行器,但却有本质能力上的差异。
目前要实现无人驾驶,就像登月一样,理论上飞机能力提升可以飞得越来越快、越来越远,很多年以后也有可能飞到月球,但目前无疑火箭还是最快、最合理的技术路线。
从数据上看,私家车使用时间有限,路线相对固定,而Robotaxi则是全天候,全路况不间断运营,高质量数据的密度比普通乘用车系统收集的要高至少1000倍。
类似特斯拉这样的路线并没有错,未来很多年以后也有可能实现无人驾驶,但与百度Apollo的“火箭式”迭代速度相比,这些玩家更像是日复一日,积少成多的“飞机”。
昔日和百度相提并论的明星玩家Waymo、Cruise等等还在北美为路测时段、范围和监管讨价还价时,百度25万Robotaxi横空出世,相当于在技术和运营两个层面把自动驾驶竞争,提升到新的阶段。
过去谈技术秀Demo,而从今往后,比的则是安全、成本、规模。
而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百度在全球自动驾驶格局中,第一个走到了业务爆发的临界点。
One more thing
前面我们说百度Apollo RT6会颠覆的不只网约车,还有传统汽车,这并不是猜测。
因为百度方面明确,Apollo RT6除了向B端运营方出售,也会向普通用户出售。
怎么样,买一辆能在空闲时间自己出去拉活养家的汽车,你心动了吗?
- 每天花掉1个亿,王传福硬砸智能驾驶2024-09-06
- 80后女生上位长城CTO,魏建军亲自官宣2024-09-04
- 小米汽车越火爆,极越越怀才不遇2024-08-25
- 30万!长城首款端到端智驾车型上市,魏建军:就是第一,没有梯队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