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丽高福等《柳叶刀》联名发文:新冠病毒不能称为SARS-CoV-2;同期8国科学家反对人造阴谋论

乾明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新冠病毒被命名为SARS-CoV-2 ?中国的病毒专家们不愿意了。

2月19日,《柳叶刀》杂志在线平台刊发石正丽、高福、谭文杰、姜世勃、郭德银等专家署名的文章,明确提出:新冠病毒需要一个不同的名称(A distinct name is needed for the new coronavirus)。

“将2019-nCoV命名为SARS-CoV-2具有误导性,”他们在论文中写道,“这种引起广泛国际关注的流行病毒,应有其独特名称。“

石正丽高福等《柳叶刀》联名发文:新冠病毒不能称为SARS-CoV-2

对一种新发病毒命名,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从2003年的SARS、到2009年的H1N1、再到2015年的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都因为命名产生不小的抗议。

甚至是一些敌视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比如H1N1,一开始被命名为“猪流感”,直接导致埃及宰杀大量的猪。但事实证明,H1N1病毒是人传播的,并非猪。

还有“中东呼吸综合征”,直接以“中东”冠名,引发了对特定人群的歧视,并对旅行和贸易造成了影响。

其后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发布了一份文件,对新发现疾病命名给出了指导原则:

不得包含地理区位、人名、动物或食物名称、涉及特定文化或行业。

鼓励研究人员、卫生官员与媒体使用中性的、一般的术语代替人物、地点、动物、食物和职业等命名疾病。

但这次诸多专家的反对,显然不是因为这些规则,而在于命名带来的影响。

SARS-CoV-2有何不妥?

姜世勃、石正丽、舒跃龙、高福、Jingdong Song、谭文杰、郭德银7位专家在《柳叶刀》发布的文章中,一共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

石正丽高福等《柳叶刀》联名发文:新冠病毒不能称为SARS-CoV-2

首先,WHO将2019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命名为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英文缩写是COVID-19,称病毒为SARS-CoV-2,显然会造成命名上的不一致。

其次,SARS是一种疾病的名称,给新病毒命名为SARS-CoV-2,会让人认为,它会引起SARS或类似的疾病,对于缺乏病毒学知识的科学家和公众来说更是如此。

但事实并非如此,SARS-CoV-2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病毒,与所有其他SARS类似,或SARS相关冠状病毒都不同。而且,在生物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上也与SARS-CoV不同。

因此,将这次新冠病毒命名为SARS-CoV-2会具有误导性。

第三,新冠病毒仍在演变中,一些专家预测称,其可能演变成一种低致病性、但高传染性的冠状病毒,会像季节性流感病毒一样,在每个冬季卷土重来。

如果这一预测为真,SARS-CoV-2这个名称,可能会对病毒流行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波及全世界。

而且,人们还可能会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就会像SARS-CoV一样,疫情结束之后不会再次出现,从而失去警觉,不会做好防备。

石正丽高福等《柳叶刀》联名发文:新冠病毒不能称为SARS-CoV-2

因此他们给出命名建议:根据特殊的临床、病毒学和流行病学冠状病毒的特征和不确定性,建议将SARS-CoV-2重命名为2019年人类冠状病毒(HCoV-19)。

不仅能避免误导和混乱,也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公众更好沟通。同时,也可以与SARS病毒区分开来,并与WHO的命名保持一致。

目前,将新冠病毒命名为SARS-CoV-2的国际病毒分类学国际委员会,还未对此作出回应。

这并不是新冠病毒第一次因命名引发争议。在疫情刚刚爆发之时,它就被称为武汉肺炎,并引发了不少讨论。

“武汉肺炎”引发歧视

现在回溯新冠病毒命名过程,也能够发现诸多值得细节,对于反思这次疫情也有诸多帮助。

“武汉肺炎“的名称出自何处已难以考证,但它在武汉官方对外口径中出现过。

1月6日,湖北省卫健委微信公众号“健康湖北”发表文章,标题为《武汉不明原因肺炎,5个你最关心的问题都在这!》。

而且在外媒报道中,“WuHan”更是被作为形容词使用频频。

石正丽高福等《柳叶刀》联名发文:新冠病毒不能称为SARS-CoV-2

但很快,“不明原因”就被其他形容词取代。1月9日,武汉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

引发这次疫情的病毒迎来了相对正式的命名时刻——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被称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但这时候的“尚未发现明确的人传人证据,不能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但持续人传人的风险较低”的对外态度,依旧没有引发全国范围的关注。

直到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视连线时明确表示,目前可以肯定,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

一时之间,武汉成为全国重点关注对象,虽然官方口径都称其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但“武汉(wuhan)肺炎”也成为了外界对其的称呼。

如此名称,也让许多武汉人感到不满。以致许多武汉人纷纷自嘲“莫挨老子,我是武汉人”。

石正丽高福等《柳叶刀》联名发文:新冠病毒不能称为SARS-CoV-2

很显然,这一命名并不符合WHO在15年发布的疾病命名建议。

新冠病毒成为“共识”

1月12日,WHO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推文时,称新冠病毒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

并于1月30日发布疫情报告时,明确建议使用这一名称。其中,“2019”代表其首次出现的年份;“n”意为新发;“CoV”代表冠状病毒。

石正丽高福等《柳叶刀》联名发文:新冠病毒不能称为SARS-CoV-2

随着疫情更加凶猛,在全国以及世界范围内扩散开来,人们对新冠病毒认知加深,官方与媒体口径愈发统一,”武汉肺炎“的称呼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冠病毒”、“新冠肺炎”。

2月8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暂命名事宜的通知,决定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

是的,这些都只是“暂命名”,病毒及相关疾病的最终名称,需要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决定。

得名SARS-CoV-2引抗议

2月10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给出答案。

其冠状病毒研究小组(CSG)在预印本平台medRxiv发布文章,正式将新冠病毒命名为SARS-CoV-2

石正丽高福等《柳叶刀》联名发文:新冠病毒不能称为SARS-CoV-2

同一天,WHO也将新冠病毒引发的疾病重新命名为COVID-19

其中“Co”代表“冠状”,“Vi”为“病毒”,“D”为“疾病”,而19代表最初病例是在2019年发生的。

“有这样一个名字是有意义的,它能避免外界使用其他可能表述不准确或带有污名化的名字,”WHO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Ghebreyesus)也进行了解释。

他说:“我们想要一个不影射任何地理位置、动物、个人或群体的名字。”

这两个命名发布之前,石正丽就曾对命名给出过建议。

石正丽高福等《柳叶刀》联名发文:新冠病毒不能称为SARS-CoV-2

她在《中国病毒学(英文版)》发表文章称,新冠病毒是目前发现的最易传播的冠状病毒之一,可以将该病毒引发的疾病命名为“传染性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为TARS。病毒的名称,可以采用SARS-CoV的命名方式,命名为TARS-CoV。

但并未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采纳。

在他们发布的预印本论文中,也解释了命名的依据:虽然新冠病毒与SARS不是同一种病毒,但可以肯定它们属于同一类病毒。

这一论断,也符合诸多专家的预判。

2月9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钟南山给出自己的看法,新型冠状病毒是冠状病毒的一种,它跟SARS冠状病毒是平行的,二者是同一类(病毒),但不是同一种。

因此,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采用“生物分类法”,出于更方便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的考虑,也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石正丽高福等《柳叶刀》联名发文:新冠病毒不能称为SARS-CoV-2

现在,石正丽等人提出重新命名建议,也给出了其依据,认为应该命名为HCoV-19,也引起了不少讨论。

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只是在预印本平台上发布了论文,对新冠病毒命名还暂未通过同行评议,因此这一命名也算不上正式敲定。

如果要正式进行命名,需要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开会决定。据悉,其冠状病毒研究小组或将在今年6月开会。

届时,到底将新冠病毒命名为何,就会见分晓了。

One more thing

此外,也是在同一日。

《LANCET》(柳叶刀)上还刊发了另一篇关于新冠病毒的通讯(Correspondence)文章。

自8个国家的27位公共卫生科学家签署发起,旗帜鲜明反对“病毒人造”的阴谋论,呼吁同舟共济,全力支持同样奋战在疫情一线的中国科研技术工作者。

声明称:

在这次疫情中相关数据迅速、公开且透明的共享如今正受到关于该疾病起源的谣言和错误信息的威胁。

我们在此共同强烈谴责认为该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并非自然起源的阴谋论。

来自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对引发该疾病的病原SARS-CoV-2的全基因组进行了分析并公开发表了结果,这些结果压倒性地证明了该冠状病毒和其它很多新发病原一样来源于野生动物。

该科学结论也得到了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医学院院长及其所代表的科学界人士的支持。

阴谋论除了制造恐慌、谣言、偏见、损害全球共同抗击该疾病的工作外,别无它用。

石正丽高福等通讯链接:

https://www.thelancet.com/pb-assets/Lancet/pdfs/S0140673620304190.pdf

参考链接:

https://c.m.163.com/news/a/F2V0HONL0001899O.html

http://science.caixin.com/2020-02-12/101514597.html

https://www.tmtpost.com/4247957.html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