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没有“苹果”吃了

年度业界水逆王诞生了。

黄阳 发自 凹非寺

鹅板凳 | 公众号 ebandeng

英特尔现在估计真的懵了,挤牙膏把老伙计都挤没了。

昨晚,据彭博社报道,苹果正计划将MacBook上的处理器转为自己研发的基于ARM架构的处理器,这个消息最早会在这个月的WWDC上对外正式公布。

十五年前,乔布斯也正是在WWDC上对外公布苹果电脑的处理器将从PowerPC平台转向Intel平台,只能说缘分走到了尽头,看什么都很唏嘘。

为什么调整处理器芯片这件事对苹果会如此重要?苹果把芯片调整到ARM架构对自己的有什么好处?又会面临什么挑战?今天大鹅就跟大家好好聊聊这件事。

换芯片,比你想象的难

这一次调整,苹果是要把电脑的处理器从英特尔的x86架构转向到ARM架构,这讲出来可能就是一句话的事,但背后的困难要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首先硬件层面要大改,同样是多核处理器,英特尔和ARM就有着不一样的打法,比如英特尔的双核Atom处理器,一般情况下就是两个相同的核心,提供一样的性能,有着相同的功耗。

但是ARM这边用的则是big.LITTLE架构,同一片处理器上有着不同的性能核心的。

设备正常运行的时候使用低功耗核心,打游戏或者跑其他生产力程序的时候,用的则是高性能核心。

这不单单是运算模式的改变,它还会对整个处理器的功耗、散热产生进一步影响,使得电脑的整个主板设计也要重新进行调整。

其次软件层面上也要大改,英特尔和ARM两种架构使用的指令集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你不能简单地把软件系统从这家搬到那家就算了。

简单地说,处理器要跑起来,首先需要有人用它听得懂的语言跟它打招呼,“我这有个数据,CPU大哥你有空帮忙弄一下”之类的。

问题在于不同架构的处理器,它们说的语言是不同的,上面这句看起来正常的话,换了个平台可能就会变成,“涐這宥個數據,℃ΡU鎶迩宥倥幫忙挵壹㊦ㄨ”。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一刻主板上的气氛会有多尴尬。

所以,当架构转换时,整个操作系统甚至基于这些操作系统打造的软件都要进行大改,以保证充分发挥处理器的性能,这个工作量可一点都不小。

早在苹果之前,微软就已经让自家的Windows系统支持了ARM架构,但时至今日,使用ARM架构的“骁龙本”们的性能离x86架构还是有着不小的距离。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了。

那么难,苹果为什么还要做

主要还是市场变了,连苹果的生意都不好做了。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和TrendForce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苹果在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的排行上虽然一直榜上有名,但是也不算高——

电脑的销售数据在自家的财务报表上也难以独挑大梁——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买苹果的笔记本电脑呢?原因也很简单——

一是因为,这首先就抬高了消费的门槛;二是因为macOS平台上专业的生产软件少,这就削减了大家的购买意愿。

这怎么办呢?苹果也很委屈,价格高了,其实它自己拿的也不能算多,电脑成本里相当一部分就是交给了英特尔作为芯片的购置费用。

苹果花了一大钱买回芯片之后还不能省心,考虑到英特尔的芯片很容易就会热血沸腾,苹果还要为芯片的散热专门做设计。

这设计做多了电脑容易变厚,苹果不满意;做少了,就会像现在这样因为“i9处理器单管散热”成为业界群嘲的对象。

至于软件生态就更不用说了,因为生态和出货量是相辅相成的一件事,本身电脑用的人就不多,开发者苦了吧唧地专门为电脑开发软件拿出来卖还不一定能收回本,真·吃力不讨好。

想了半天,与其在调试英特尔处理器上兜兜转转,左右为难,还不如一把梭哈直接做自己的处理器,反正自己也研究芯片那么多年了,干就完了,奥利给!

苹果一旦做成自己的芯片,首先在硬件采购成本上就能省一大笔钱

不用给英特尔交税,省下来的钱给消费者降价的同时自己回头还能多赚点,消费门槛就能往下拉一大截。

除此之外,用了自家的芯片还能凭空多出一大堆卖点来。

比如,可以在芯片集约化上下功夫,根据苹果一直以来的开发经验,苹果很有可能把这颗芯片做成SoC,把GPU啊CPU啊DSP啊各种芯片一股脑地放一块。

加上ARM架构相比于x86架构有功耗上的优势,原来主板上用来放风扇和散热管的位置就可以大大缩小,接下来怎么发挥,就看苹果脑洞有多大了。

更重要的,是苹果可以把iOS生态下的软件更好地对接到macOS上了。

之前大家不喜欢用苹果电脑,很大一部分就是嫌弃上面可用的软件太少,现在把同样是基于ARM架构打造的iPhone/iPad上的软件对接过来。

开发者不需要做太大的调整就能将已经开发好的应用同步发行到macOS上,移植门槛大大降低,日后甚至还能和原生应用一起同步更新特性,可用软件大大丰富。

还不单单是这样,苹果围绕着iOS生态打造的一系列系统级接口,比如GPU的应用接口、人工智能算法的接口都可以不做太大调整用到笔记本电脑上。

你的下一台电脑,就是iPad+电脑。

这时候再去看苹果之前推出的iPad应用移植计划Catalyst,嗯,果然是一盘大棋啊……

前路漫漫,挑战多多

当然,所有的这些美好畅想,都基于这个计划要完美落地的前提。

我们看到这些未来场景的同时,也别忘了苹果之前单是为了推行64位应用就花了多少年,这次整个系统层面上的大改动,所耗费的时间也不会太短,这一两年内估计还没那么快看到成果

另一方面,芯片开发难度和成本并不低,这就带来一系列问题——

比如是否能最终体现在MacBook的降价上?

芯片开发出来后是否能如期发挥性能?

主板的设计能否经受住复杂消费场景带来的考验?

自研芯片是优先在MacBook系列使用还是在全产品线推广?

这些,都有待苹果在未来给我们一一解答。

 

—  —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