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月销16万辆上热搜,蔚小理遭遇传统车厂反攻,马斯克不服:纯电才是正途

「鲸吞」4成新能源市场

贾浩楠 邓思邈 发自 副驾寺

智能车参考 | 公众号 AI4Auto

7月新能源销量排位赛出结果,最不同寻常、热度最高的亮点是:

“一超多强”。

“一超”比亚迪,新能源整体销量单月突破16万,高过榜单上所有“多强”销量总和。

万亿迪王一骑绝尘,甚至收割了7月国内新能源近4成的市场份额

而且是在经济环境不理想,7月新能源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实现逆势增长。

之前无论新势力还是转型品牌,销量披露更像是厂商“自嗨”,打的是普通人对电车销量多少没概念的信息差,时间久了大家逐渐失去敏感。

但这次比亚迪一披露销量,瞬间揭开了一个新的事实真相,立刻冲上热搜成为社会性全民话题:

比亚迪的16万到底怎么实现的?对新能源、智能汽车市场现状格局,产生了哪些深层影响?

7月排位赛,啥结果?

首先来看7月销量排行榜:

显而易见,比亚迪遥遥领先,甩开其他人一大截。

比亚迪7月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162,530辆,同比去年增长221.9%。

相较之下,其他已经公布成绩的7名选手徘徊在1万多、2万多辆。

而且这几家的7月销量全部加在一起,一共是96,403辆,远远小于比亚迪的单月销量。

从整个格局看,国内新能源市场已经出现了一个其他对手都难以追赶的“一家独大”。

而这样力量悬殊的排名,也在网上引起了一片热议。

诸如“混动”技术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再次被拿出来讨论:

前两天马斯克说混动是个暂时的阶段,是时候离开了。真的如此吗?销量给出了答案。

综合来看,大多数网友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比亚迪身上,那么它具体赢在了哪里?

亮点解读

首先,放到整个新能源车市场上来看,比亚迪地位如何?

根据乘联会数据,我国7月新能源零售销量预计达到45万辆,同比增长102.5%。

这么算来,比亚迪大概占新能源总销量的36.1%,也就是说市场份额接近四成。

镜头进一步拉近,比亚迪的7月销量构成如何呢?

从能源形式来看,DM混动车型卖了81223辆,纯电动车型卖了80991辆,两者份额相当。

这也回应了之前质疑比亚迪只靠混动冲销量的声音。

从车型来看,销量前三名依次是比亚迪宋、秦、汉,销量最低的车型是驱逐舰05。

官方数据显示,汉DM系列销量同比增长387.3%,宋DM系列销量同比增长355.3%,唐EV销量同比增长305.6%。

最后,比亚迪环比销量的上涨,尤其值得重视。

比亚迪7月汽车总销量为162,530辆,同比增长183.1%,环比增长21.3%

“蔚小理”三家环比6月都是负增长,广汽埃安、哪吒、赛力斯、零跑四家环比小幅增长,涨幅均不超过10%;唯独只有比亚迪环比增长超过了20%。

这么一对比就会发现,7月整个新能源市场呈下行趋势,比亚迪却实现了逆势上涨。

如何看待比亚迪现象?

讨论这个问题,先要弄明白比亚迪的现状。

月销突破16万,网络上有一种很简洁的总结:

产量即销量。说明比亚迪6月生产了16万辆车。

从已披露的公开信息来看,此言非虚。

3月,比亚迪在投资者会议上透露手中未交付的订单超过40万,而目前热门车型的提车周期最长可达3-4个月。

另外,根据近半年比亚迪上市新增的海豹(11万订单),新款汉(超过10万订单)、腾势MPV(3万订单)等等车型的良好反馈来看,比亚迪现在是“造一辆卖一辆”,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

产能现在成了比亚迪最紧迫的任务。

而在这一方面,比亚迪目前建成投产的整车生产基地包括西安、深圳、长沙,以及常州工厂,合计月产能十几万左右。

而正在规划的生产基地,包括西安深圳扩建的新工厂、江西抚州、安徽合肥、河南郑州、山东济南…

最快的,今年3-4季度投产;慢的,明年下半年也将投入运营。

而这些新工厂规划年产能都在30-40万辆。

所以很容易得出合理的预测:

未来几个月,比亚迪月销达到20万辆应该是很大概率的事。

这方面,也有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可供参考。

据说,如果今年年底比亚迪月产能达不到18万,会有高管被问责。

由此看来,月销20万,比亚迪的态度是志在必得。

而2022年的产销量预估,100万几乎没有悬念(上半年已达成80万),150万有希望,冲刺一把200万也不是没有可能。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战局,甚至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第一次出现不卖纯油车而产销百万级的玩家。

比亚迪从“低端”车到如今一车难求、在中国新能源市场形成“一超”局面,快得超出所有人预料。

这背后,新能源汽车的格局,正在发生怎样的转变?

国内市场,比亚迪代表了老牌车企最成功的转型案例。当然,这也跟比亚迪从成立就瞄准新能源关系紧密。

不到两年的时间,比亚迪从“领先”地位迅速发展到几乎一家独大,这样的疯狂扩张速度,根源有二。

首先是比亚迪作为老牌车企,对汽车工业本来就有成熟积累,无论是技术、质量、流程管理,还是产能、销售渠道,现成条件摆在那里。

第二点,则是比亚迪“新势力”的一面。对于新能源技术投入最早、投入最多,大部分核心技术,包括三电、半导体都有自主知识产权,集团内部的生态链子公司能实现关键零件的自给自足。

降低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造车的抗冲击能力。

这些研发储备,经历十多年,如今让比亚迪在“电车”层面一骑绝尘,纯电架构混动技术领先市场平均一代左右。

再辅以精准的市场定位和超高性价比,比亚迪迅速爆发出了惊人战力。

而此时,新势力仍以月销过万作为重要里程碑。

所以比亚迪现象对行业的第一个深刻影响是:

国内新能源竞争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新势力们的机会窗口被比亚迪这样的转型成功的传统巨头迅速压缩。

新势力们是不是应该重新考虑竞争和差异化优势了?

更直白一点说,新势力想要在电池、电控,或者性价比上“卷”过比亚迪,难度巨大。而它们目前有望实现弯道超车的,只有智能化这一条路。

第二个深刻影响,是全球新能源格局中,“两超”格局的趋势越发明显。

另外一超,当然就是特斯拉。

总量上说,特斯拉、比亚迪今年应该双双过百万几乎确定。

增量上说,特斯拉、比亚迪的产能规划节奏也相近。2023年双方都能达到200万辆上下。

另外,比亚迪也在全面向国际市场渗透,7月海外销量4026辆,欧洲、南美、澳洲等等地区,是所有新能源出海布局最广、销量最多的。

也就是说,两超很快就会在国外市场正面竞争。

第三个深刻影响,是比亚迪证明了混动车型的过渡阶段,非但不像马斯克所说已经过去,而是刚刚开始,并且取得了用户的广泛认可。

纯电车型目前还具有充电桩少、充电慢的普遍短板,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需要大量的政策准备和时间。

这也是为何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纯电销量会更好。

而对于大部分徘徊在新能源门口的相对不发达地区用户,混动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同理,对于国际市场来说,发展中国家对混动的潜在需求,也是比亚迪和特斯拉对抗的最重要底牌。

混动不但不会过去,可能会越来越发展壮大。

最后,你是比亚迪准车主吗?啥时候提车?无论是分享还是吐槽,欢迎留言~

参考链接:

知乎答主@Forza Horizon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46807631/answer/2608567557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